今天要介紹的是Thermaltake Pacific系列DIY水冷,先上圖片,因為後面可能會講古講很久!XD
這次開箱一開始,包含了RL 240厚冷排、PT 40水箱馬達組、W1水冷頭、紅色水冷液、4T水管,為什麼會說是一開始,後面會有完整交代!
Thermaltake Pacific系列DIY水冷轉接頭圖片數量看起來雖然多,但要組合成一套系統一共也才七種轉接頭!
在10幾年前電腦DIY與超頻風氣比現在還興盛的年代,小弟弟我就已經開始玩水冷了,水冷初期是玩照片右上角藍色半一體式水冷,在當時入門這種水冷門檻不高,廠商是推出一整組的販售方式,價格好像介於2~3000元左右,包含冷排、水管、一體式馬達,由於是標榜小體積散熱水冷,自然在楊程效能上就不會太高,玩沒多久又添購了另一個8公分冷排組成雙併冷排,詳見圖中金色系!
當年為了玩水冷方便,也為了可以把核心超到最高,後期直接裸機測試,就為了讓效能再好上一些,在那個時代水冷管徑還只是2分管而已!
再更後期,由於當時的水冷玩家最多都是從CPU降溫下手,VGA下路還沒被廠商研發出來,所以論壇上大多都是像我這樣專攻CPU上路的玩家,圖片中應該可以看到是一大疊的PCI擋板,為何會這樣玩?
不知道各位玩家有聽過致冷晶片嗎?那又是一個更後期的故事了,簡單說一下,致冷晶片在當時可以買到5V與12V的規格,這種晶片可以直接從電腦POWER的輸出大4 Pin把致冷晶片正負極插在最左右兩側來供即電源,造成極冷與極熱的效果,極熱端朝上面對水冷頭讓水冷帶走熱量(所以後來才又加買雙冷排增加排熱效能),極冷端當然是直接接觸CPU散熱面了,可是玩到後來會發現一個問題,那就是POWER供應的12V輸出無法恆定,是浮動的,所以也會造成玩了一段時間之後,可能致冷晶片冷熱輸出不平均而造成雙面都燙到無法觸摸,後來又得去買一台不便宜的恆定輸出供電器,可以微調持續輸出的12V電壓平穩性,總之,那段時間是一個超級大坑就對了,真要說是說不完的…..。
再再再更後期一點,開始流行這種水族館養魚的馬達,可以從第一張圖看出還有分尺寸,越大顆楊程越大;效能越好,此時也進步到三分管,流速更高,瞬間可以帶走的發熱量也更大~
然後冷排也一併做升級,圖中是在測試水路,曾經還有一個瘋狂的想法,把水冷迴路馬達串聯好幾顆直接安裝在飲用水水塔,然後冷排直接放到室外,只有一條管線連接到CPU,就知道當時玩得有多瘋!XD
全年不關機的風扇,就丟到戶外,讓他去降溫…..
當時後期的三分水路水冷頭
講完古早時代老屁股玩家的水冷心路歷程,應該可以明白清楚知道我們當時是如何非常得體的了吧?接下來開始介紹今天的Thermaltake Pacific系列DIY水冷組的安裝與測試!
先來講解沒有摸過水冷玩家再組裝上可能會碰到的疑惑點,各式轉接頭好了,因為就連我這個在十多年前玩過的老玩家現在繼續回味水冷,都有點生疏又害怕了,因為整個組裝系統算是變化多了,古早前的水冷組件其實沒有這麼多的雞絲頭要安裝,大家看看當年的零組件就可以發現,水路的建置就是水冷馬達+水冷頭+水冷排,中間的水管只要一直串下去,馬達可以承受的住,甚至順利的輸送管內的循環,就是一套電腦降溫系統了!
而現在呢?看看以下的轉接頭吧,當我收到Thermaltake Pacific系列DIY的水冷頭時,光看到這堆,就有點頭大,想著,我到底要怎麼組裝?
直到親自的組裝後,才了解真的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困難!!以下就把這次組裝的轉接頭型號貼出在底下,各位可以參考一下,想要跟我一樣建置一樣的水路系統,需要購買那些東西!以下是這次的所有包裝型號~
再來是所有轉接頭拆封照
以下這些水冷轉接頭,我也一併的直接拉Thermaltake Pacific系列官網的網址連結給各位參考!
想要購買也有個底!
Pacific內徑1/2” 外徑 3/4”管接頭 – 銀色 Pacific G1/4 管塞 – 銀色
Pacific 1/2” (12.7 mm)注水塞 – 銀色 Pacific G1/4母頭對公頭10mm 延伸管 – 銀色
Pacific G1/4母頭對公頭20mm 延伸管 – 銀色
Pacific G1/4 45度管接頭 – 銀色 Pacific G1/4 90度管接頭 – 銀色
一開始是玩Pacific PT40水箱幫浦的組合,但是發生了一個美麗的誤會,導致後來換了底下這組PT40-D5加強型..誤會一樣晚點說,先送上細部照加配件圖。
Pacific PT40是屬於小4 Pin驅動馬達的機種!
最高流量每小時可達500公升
水箱支架夾組合圖,可讓PT40直立也可橫躺! 配件4 Pin延長線
由於組裝PT40初期,CPU水冷頭的底部沒有受力平均,導致散熱溫度出現異常,所以我跟TT內部人員說,這組散熱不好,要換到D5等級,但後來我換了PT40-D5一樣碰上散熱問題,所以才開始檢查原因,總之我對不起TT內部的行銷人員,承認我豬頭可以輸一半吧QQ
請玩家買回去後,組裝水冷頭要注意CPU水冷頭四周受力,才不會像我一樣發生蠢事!!>”<
所以後來就換到這組 Pacific PT40-D5水箱幫浦靜音組合了,不同於PT40,這組PT40-D5可以手動調節五段式馬達轉速控制,最高流量可達每小時1135公升,比PT40多了一倍以上,揚程可打到15英呎左右,如果你想要安裝CPU+GPU水冷頭,這組PT40-D5絕對可以滿足你的需求,但如果只是像我只散熱CPU,其實刀口朝向PT40就行了,價格也不會貴上太多,整組C/P值會比較好一點!
送上兩組馬達對比照,這樣就能清楚看出差異在哪了!
側躺時兩者高度差異
PT40-D5底部拆下可以調整5段式轉速,分別為1800、2550、3300、4050、以及最高4800RPM轉速,預設是最高,要調整馬達轉速請玩家在還未進水的時候調整,因為馬達底部跟水箱是密封式組裝,鎖緊之後水根本無法溢出,如果這時候想要調整轉速,內部的水可是會傾洩而出的,這邊提醒各位玩家一下!
跟水箱組合的馬達吸水口特寫。
Pacific W1水冷頭盒裝
Pacific W1水冷頭內部是0.15mm鰭片式散熱渠(水)道,採純銅設計,別看它小小一顆,重量可是有點沉的!
Pacific W1水冷頭接觸CPU散熱面,使用時貼紙記得撕下~
CPU水冷頭扣具全都相容市面上各種腳位,包括INTEL的LGA 1366、LGA X79;X99的2011、最新LGA 1150、1155、1156、775,另AMD的AM2+、AM2、AM3、AM3+、 FM2、FM1..等也全數支援。
由於我後期喜愛迷你系統多些,所以幾乎所有的愛板全都換成了ITX,但許多時候為了測試顯示卡,想想很有可能需要測試到AMD CF-X或是NVIDIA SLI雙卡系統,所以目前主力測試平台就搞了這樣一套MSI的Z97M GAMING的M-ATX系統,Pacific RL240水冷排原本去年冬天,我是要載往日本雪地做超頻的,詳細可以參考底下這篇文章
曜越Core V21 M-ATX平躺式機殼好玩、簡單組裝隨興開箱,騷!沒有極限!!
但由於遇上工作量變多,這個計畫也就一直拖到現在沒辦法執行,實在是可惜了一點,希望改天我真能成行,因為這是我的夢想…XDD
而迷你系統要玩,就要忍受一些不便,因為空間上的限制,雖然這咖Core V21已經是M-ATX的規格與空間了,但還是在組裝這樣的水冷系統時碰上了一點無奈,原本我是要把水冷排安裝在側邊的,如下圖!
但是我的RAM是AVEXIR的雷電,模組高度太高,以至於水冷排安裝在V21側邊的時候,會卡到,最後只好放棄,不然這樣的建置就上方空間,會比較好安裝往後的顯卡與需要拆裝的動作..
當然,TT也有類似比Pacific RL240更薄的款式Pacific R240水冷排可以購買就是了,但還是別麻煩TT的行銷人員了,我臉皮很薄的!XDD
這是從機殼外往內照,如果玩家是玩裸機,可以在RL240水冷排前後各加裝2顆12cm的散熱風扇來達到最強散熱效果!
高密度鰭片,水道採13列雙扁管流道,CPU時脈超頻越高熱量越高,越能在排熱的時候從上方感受出散熱效能!!
然後TT有新舊款風扇,我也一起送上來給大家參考好了!
這是舊款,只有在四周各有一顆LED燈。
而這是新款,型號RIING,四周是一整圈LED燈,發光的時候,特效很炫麗,最近MOD很夯,是很棒風扇款式!
RIING的規格轉速表
配件
組裝好之後
而PT40-D5的出水口由於比較內凹,所以需要加裝這顆延長的水冷轉接頭,玩家會好組裝許多。
裝好之後
最後再依自己系統管線的冷排孔安裝45度或是90度轉接頭!
我的是轉90度,因為水冷排是安裝在V21的機殼上方!這種轉接頭是上下可轉的,玩家不用害怕沒有安裝好鎖緊的角度,盡量組裝時鎖緊就對了!
組裝水管也很簡單,把需要鎖緊的一頭先把模組放進去,再把4分水管推入到底,就大功告成!
先量好長度!
水管推入,鎖緊,完成!
其他步驟也是,真的不會困難,轉接頭全都可以旋轉到玩家想要的角度,而且不會漏水!!
繼續裝
水箱馬達、水冷排、CPU水冷頭跟全部轉接頭連接好之後,一套系統就完成了!!
最後仔細檢查接頭處有沒有鎖緊,這時候就開始灌頂儀式了!!XD
TT也有出這款1000ML的水冷液,看大家喜歡什麼配色,這方面可以參考想要MOD的LED燈是哪種顏色!
由於水冷排的LED風扇是綠色的。
AVEXIR的雷電記憶體是藍色系~
水冷液是紅的,這根本就顛覆一般Moder的思維嘛!可能我比較反骨吧!XD
再加上一樣由TT出品的LUMI COLOR 藍色LED燈管,華麗了吧!嘿嘿~
再加水的時候,TT也有出這款專門延長的加水管,直接鎖在水冷箱上就可以直接加水,而且上面的薄膜還有自動透氣的功能,不用玩家頻繁洩壓水箱內殘留的空氣!
組裝好灌好水,直接鎖上透氣蓋就好,拆下都不用,是很方便的延長加水工具組!
然後全部組裝好這套Thermaltake Pacific系列水冷了,除了美觀、大方、亮麗之外~!!
玩家最想要看到你的水冷有什麼?? 只要是玩家一定會想要美又強的,也就是效能!
那麼現在就直接來測試這樣的美觀水冷,到底是中看不中用,還是美上加強,雙效合一!A.A?
現在是炎炎夏日,室溫動不動就飆破30度以上,之前的我測試風冷很可能會在冷氣房內爽爽的吹,爽爽的測試,這次直接冷氣不開了,汗也流、身也臭的測試好了,以同樣的基準來跑測試,這樣才公平!
測試系統如下:
散熱系統:Thermaltake Pacific系列水冷DIY組
CPU:INTEL 4770K @ 4.3G
記憶體:AVEXIR DDR-3 2400 @2933Mhz 4G*4
主機板:MSI Z97M GAMING
SSD:AS 710 128G+APACER Thunderbird AST680S 240G+Apacer Proll 480G
POWER:Thermaltake Toughpower Grand 750W 白金牌
OS:Windows 10 64 bit
利民 全銅散熱器,此款散熱器是空冷界最強的武器,至今好像還是沒有對手,由於價格很高,目前好像也沒有在繼續生產的樣子。
在同樣的時脈下,利民全銅空冷 跑了1分多鐘,室溫30度,CPU溫度直接飆破80度C,大約在2分鐘左右,OCCT就會溫度過高產生ERROR的情況停止運算。
在同樣室溫破30度的條件下,Thermaltake Pacific系列水冷DIY出來的效能,可以一直持續運算,我就以10分鐘作為一個基準吧!
可以看到溫度表現非常的良好,原本這顆CPU最多只能穩定在4.1G~4.2G空冷的,而且還是要在冬天才有可能完測10分鐘以上,現在完全不用了~
我們再來看看夏天的夜晚,室內平均28度左右,使用Thermaltake Pacific系列水冷OCCT運算6分鐘溫度幾度,介於60~70度間。
OCCT 10分鐘 溫度一樣介於60~70度間
OCCT快要11分鐘後自行按下停止,然後系統讓它閒置3分半鐘左右,待機的情況下CPU 4770K超頻4.3G的時脈核心溫度又降低到33度了!!
結論:
好的東西,結論其實不用太長,好啦,其實我也累了XDD
以下這段就是結論~
『Thermaltake Pacific系列水冷DIY不是只有亮麗、美觀,就連效能都有啊啊啊~~!!』
打完收工XD。
感謝你/妳的收看!
z.